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贵州省中小企业数据管理平台

访问量: 4783461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贵州优强品牌企业——贵州黔之源实业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 2018-12-12 11:21:43        

(来源:贵州商界)

黔之源   善为始

 人物简介 

赵星权,贵州黔之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省黔之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省黔东南州食品行业协会会长,贵州省天然饮用水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桶装水行业发展论坛理事。1965年生,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2000年从国企下岗创办了凯里村姑水厂。2012年整合了“村姑”“龙井”“心静如水”“泓泰”四大品牌,成立了贵州省黔之源食品有限公司。曾荣获“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贵州省行业道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企业简介 

贵州省黔之源食品有限公司饮用水生产基地坐落在凯里经济开发区和平村,厂房依山傍水,总投资6000多万元,占地30亩,厂房面积10000平方米、员工200人,生产规模可达日产20000桶水和5000件小瓶水。黔之源公司在全国拥有近千个服务网点,产品在黔东南、黔南、铜仁、贵阳等地区受到广大消费者喜欢,公司“苗山侗水”已远销上海、广东、郑州 等地方。

 ●●● 

从下岗到创业,从开始为了生活做水,到为了责任做水,再到把水当成事业来做。黔之源的18年,历经三次建厂,桶装饮用水产量从日均十桶,到如今日均一万桶。一千倍的飞跃,给赵星权带来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做好水,先做好人”,回想起18年做饮用水的经历,这是赵星权最大的感悟。2000年从国企下岗,卖掉仅有的面包车,白手起家,投身建厂,经历了创业无资金、无资源、技术、人才等种种困难,赵星权坚持了18年。规模越来越大,艰难地在市场上站住了脚,黔之源终于成为了黔东南地区的知名品牌。

 青年见义勇为者赵星权 

“这是一份社会责任,倘若我不站出来制止,也许下一个被砍的人,就是我自己。”

1994年春节,赵星权从天津职工纺织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学成返回贵州。在凯里棉纺厂就职七年,赵星权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归途的赵星权早已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期待发挥自己所学,回到家乡为厂里做贡献。返程的火车人满为患,三个人的座位四、五个人挤,晚上睡觉只能睡在地上。 凌晨三时许,赵一行人被火车上的骚动惊醒:竟然有持刀抢劫的歹徒!歹徒精神似乎有点问题,拿着一柄菜刀,胡乱挥砍。车厢的旅客四处逃串,乘警和乘务员手边能用的防具也仅有锅盖和拖把,只能勉强与歹徒对峙。身为党小组长,赵星权毅然决然挺身而出,帮助乘警和乘务员一同将凶恶的歹徒制服。危机过后,赵星权的同学感叹:别人都往外走,躲还来不及,你竟然一个人向里冲。赵星权回答他:“这是一份社会责任,倘若我不站出来制止,也许下一个被砍的人,就是我自己。”

校方通过赵星权的同学得知此事,立马致电报给了赵星权的单位——凯里棉纺厂,并给他颁了见义勇为奖。突然成为了见义勇为的“大英雄”,赵星权还有些不习惯。他把奖金全部捐给了见义勇为基金会。

父亲对赵星权的影响很深。父母都是黄平县重安镇人,1954年天柱县脑膜炎盛行,身为医者的父亲便带着母亲留在了天柱。提起父亲,赵星权的眼中满是敬畏和崇拜:救死扶伤是父亲一生的使命。赵星权回忆,父亲从来不嫌弃病人的贫穷或肮脏,对待病人一视同仁,甚至经常帮村民垫付医药费。父亲告诉他:医者不论好人坏人,只要是病人,就有责任去救治。村民们也非常信赖父亲,生了病,不管多晚,都会去敲赵医生的门。从天柱到凯里,父亲的医德始终如一,也深刻地影响了赵星权为人处世的信条:做事先做人。

 20个下岗工人组建创业团队 

90年代末,在产业升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大量国企纷纷倒闭。2000年,赵星权下岗了。棉纺厂因为资金周转和内部管理,苦撑了几年之后,无奈宣告破产。尽管学成归来的赵星权已经为厂里主导了两次技改,他仍感到悔恨:应该利用自己所学帮单位挽回更多的损失。一次锅炉降耗技术改革,一次制冷技术改革,依然改变不了棉纺厂破产的命运。

悔恨之外,更多的是痛苦。破产前兆早就已经出现,看着车间一间一间关掉,人员一点一点分流,赵星权很想尝试改变这样的局面,却一直得不到响应。厂里关注的重心还是放在外部的矛盾上,忽视了内部管理的矛盾。

棉纺厂破产的命运也许是注定的了,那么自己的命运呢?这么多厂里职工的命运呢?

赵星权不甘心。直到今天,赵星权回忆起当年下岗的情形,依旧感觉痛苦。可是厂是死的,人是活的,自己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

赵星权发现了一个市场:天然饮用水产业正风起云涌。直觉告诉他,这是朝阳产业。喝健康饮用水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人人都要喝水,有绝对的巨大潜在市场。不如由自己牵头,组织下岗工人一起新建一个水厂,共同再就业。

赵星权发动了路演,招募下岗的工人一起投资再建厂。有20个工人响应,这就是赵星权的第一个团队。

赵星权卖掉了自己唯一的资产:一辆面包车,投入了8万元全部身家。加上其他20个工人一共投了20万元,租了300平方米仓库,买了100桶/时灌装线,用一个月时间装修和安装……就这样建了自己的第一个水厂:凯里村姑水厂。

 深入产业才发现 做水很不简单 

品质是水的生命线。赵星权信奉“欺山莫欺水”,作为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做健康饮用水,品质和服务必须一丝不苟。

饮用水,是一个外人看来入门零门槛的暴利行业,可赵星权清楚,做水,一点也不简单。

一群下岗工人建厂做水,没资金,没资源。一开始的两三个月,一天只能生产10桶水。卖水的那点钱,连工人的工资都难维持,更何谈暴利。管理层根本不敢拿工资,赵星权一家人的开销也是靠他老婆的门面在支撑。

品质是水的生命线。赵星权信奉“欺山莫欺水”,作为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做健康饮用水,品质和服务必须一丝不苟。

虽然第一批客户就是曾经厂里的员工,为了让老百姓感受到自己这一份初心,喝得放心,赵星权和他的团队把服务做到了极致。物流是自己的物流,团队买了几辆摩托车,每一桶水都由团队亲自配送。包括水桶的装、配等服务,赵星权制定了一套规范化的标准。赵星权要求工人,不论任何情况,一定要穿好鞋套才能踏入客人的家。

第一年春节下着大雪,尽管脱掉厚厚的手套和雪靴很麻烦,工人们也一丝不苟地按照要求,脱掉鞋,戴好鞋套,才踏入客户家中。

起步阶段,尽管这个不大的水厂仅拥有凯里城南区一个小小的水站,也渐渐地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建厂一年,饮用水日均产量就达到了80桶。

贵州省黔之源食品有限公司实景

 找回成本 

赵星权曾以为,饮用水是一个十分赚钱的行业。

当时卖设备的厂家告诉赵星权,只要维持每天生产100桶水,就能赚钱。

听起来很容易,当厂里的日均产量达到100桶时,赵星权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从日均产量100桶做到日均产量300桶,依然不赚钱。

原来,水桶的高昂周转费用,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开销。不仅厂房需要水桶库存,各个水站、客户乃至流动运输都需要水桶周转留存。

日均产量100桶时,赵星权购买的2000只水桶就只够用2-3个月。

当日均产量达到300桶时,竟需要10000只水桶的市场周转投入!

要提高利润,唯有不断地扩大规模。

2003年,赵星权投资200万元买了5亩地,引进了480桶/时的灌装线,自己规划,自己设计,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新厂的建设。

那时候的日均销量已经达到了2000桶,即便是新厂也满足不了当时的生产量,一部分饮用水还需要找别的工厂代工。

三年时间,生产规模从10桶到2000桶的背后,是赵星权和团队将水一桶桶送进千家万户,一个个客户累积起来的,是一条艰苦漫长的水事业长征路。

代工厂生产的水,需要自己装车自己运输。人手不够的时候,赵星权撩起袖子自己扛。最多的一次,赵星权和司机两人装车搬了1500桶水,足足重达30吨,仅花了4个小时。

另一次夜间送水的经历更是令赵星权记忆犹新。傍晚临时接到丹寨水站的通知,第二天一早丹寨的大客户做活动,需要大量的桶装饮用水。那时候的通讯工具仅有传呼机,工厂也早已下班。来不及寻求帮助,为了不辜负客户的信任,赵星权只得亲自上阵。由于是第一次长途开夜车,妻子担心他夜间驾驶,又放心不下年纪尚幼的孩子,于是,一家三口就这样载着几百桶水,开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凌晨才回到凯里。

老板就是公司最后一堵墙。别人可以抛下工作请假,他不能。他是抛下家人去工作。

 2012年,赵星权整合四家水企,第三次扩建厂 

 市场突破黔东南,进入北京、上海、中原 

做水这条漫漫长征路,最难的就是坚持。赵星权在这个岗位上,一站就是十年。

用赵星权的话说,这是“痛苦的十年”。

黔东南州的水厂,从2000年的8家发展到2011年的60家,每一次新水厂的上市,赵星权就要被洗礼一次。

而赵星权不仅要在同行业激烈竞争中坚持。还要在不断上升的成本中坚持,要在日新月异的饮用水设备冲击中坚持。

赵星权感觉到,自己的水事业已经步入了困难的瓶颈期。

面对市场的高山、融资的冰山,赵星权迷茫又徘徊……甚至动过放弃的念头

真的要放弃坚守与奋斗了十年的事业吗?

赵星权的答案很明确。

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对下岗一起奋斗的股东、水厂员工和水站员工的承诺,来自客户的信赖,都不能放弃。

赵星权决定,拥抱转型的火山。突破自己的思路,改变战略意图,寻求志同道合的伙伴,转型整合做强,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让企业重获新生。

2012年,赵星权把曾经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吸纳了“村姑”“泓泰”“龙井”“心静如水”4个品牌,整合投资2000万元第三次建厂,组建了如今的黔之源。

整合后的黔之源,销量远远大于原来4家销量之和。赵星权的水事业,可以说是破茧成蝶了。

如今,贵州省黔之源食品有限公司已经建立了700多个销售网点,年销量达到400万桶以上。瓶装饮用水品牌“苗山侗水”已经销售到北京、上海、郑州和广州地区。目前正在进军中东地区。

整合6年后的成绩,足以证明这次整合的巨大成功。

因其多年来安全可靠的饮用水质量和无微不至的服务,黔之源已成为黔东南州家喻户晓的品牌。

目前,黔之源年产量已经达到400万桶,日均产量超过1万桶。全贵州省700多家饮用水生产企业当中,具有如此规模的企业不超过1%。在行业内,黔之源已攀至一定高度,但离金字塔尖的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进入“不进则亡”的时代 

现在已经不是不进则退的时代,而是“不进则亡”。

18年,从十桶到一万桶,这样的数据可谓辉煌。

然而一万桶的背后,却一点也不风光。

赵星权透露,日均产量必须要保持在7000桶以上,才能生存。

暴利?做水做了18年,一次也没见着。

18年,物价已经翻了几番,桶装水价却基本没有变化。

人力成本也在增加。2003年送一桶水的收费是1元钱,现在却要3元。

而桶装饮用水的售价,除了市场竞争和激烈的价格战,作为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没有任何上涨的空间。

以前日产3000桶就能盈利,现在7000桶才能保本。

成本愈发高昂,唯有不断扩大规模,才能生存,才能于市场立足。

就好像有一头猛兽在背后驱逐。

用赵星权的话说,现在已经不是不进则退的时代,而是“不进则亡”。

 “多彩贵州水”的机遇与挑战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面积大、降水丰富,加上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形成了数量众多、品质优越的天然饮用水资源,全省有近3000个泉点可用于高品质山(矿)泉水开发。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敖鸿在 2018梵净山国际天然饮用水博览会开幕式及中国健康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天然饮用水产业是巨大财富,贵州天然饮用水产业发展环境优越,发展方向明确。下一步,贵州省将重点打造以优质、生态、健康为内涵的“多彩贵州水”品牌,拟通过“产品结构统一、品牌标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 准入机制统一”的运营思路,逐步建设成为面向中高端饮用水市场,涵盖矿泉水、山泉水、产品谱系完整的全国性知名饮用水品牌,认真做好“贵州人爱贵州水”“到贵州喝贵州水”“贵州水泡天下茶”“贵州好水出深山”四篇水文章,促进贵州省天然饮用水产业健康发展。

政府造势,天然饮用水将成为贵州的“第六张名片”。赵星权强烈地感受到,贵州水产业的春天,马上就要到了。

黔之源的腹地凯里经济开发区和平村是凯里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下具有非常优质的水源,通过科学开采和水质检验,证实了该水源含有丰富天然矿物质元素,具有天然弱碱水功能,是稀缺难求的珍贵水源。 黔之源开发的“苗山侗水”弱碱水系列品牌天然饮用泉水,更是对黔东南地区无弱碱水的补充。

目前贵州全省有700多家饮用水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但全年销售额加起来却不到50亿元,而国内某知名品牌天然饮用水产值一年能达到150亿元,是贵州省全省饮用水产值的三倍。看到贵州水产业巨大的后发优势和上升空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贵州水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春天不远了, 

 但能活着走出春天来临前的严冬吗? 

赵星权认为,“多彩贵州水”是趋势。贵州水企不仅要在趋势中顺势而上,更关键的是,要在大趋势中认清自己。政府在为水行业造势,这是赵星权做水18年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企业不能迷茫,要在大趋势中看清自己,才能抓住趋势和机遇的最前端,突破自我冲破瓶颈。实实在在做好自己才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政府的战略决策,已在前端扛起贵州水的趋势大旗。而“贵州好水”究竟能否“走出深山”,需要企业自己主动去变革与突破。赵星权认为,对企业而言,在大趋势中把握住机遇,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走在前端,才能迎风起航。仿佛又见到了当年那个在火车上见义勇为的青年:“如果我自己都不去做,还有谁会做呢?”

赵星权计划在全省的景区铺设自动贩卖机,将黔之源的产品和“多彩贵州”美景结合,借助旅游推力让“贵州好水”走向全国。

大势之下,新一轮的洗牌是必然。赵星权在等待,不良市场的缩减。水厂发展成为代理商,也是未来的趋势。大品牌更强,小企业负担更轻。

如何在时代、政策、市场的大浪淘沙中不被淘汰,“把成本做到极致”,是黔之源的答案。扩大规模、砍掉不良资产、提升产能、利用智能化降低人力成本……不仅是赵星权和黔之源18年来的探索,亦是未来的方向。

“多彩贵州水”这张新的考卷,赵星权将引领黔之源写上新的答案。